教牧手記(1/9)

那受傷的地方馬惠芬宣教師

打從7月中開始,華富中心開始有暑期活動,在7月18日那天因意外受傷,需要打石膏,從此,每天或者隔幾天就收到弟兄姊妹的慰問、關心和代禱,在「重頭開始佈道會」最後幾個禮拜的工作上,增添了好些美好回憶,感受到大家沒有把我忘記!

回想第一天出意外,在瑪麗醫院照X光片、打止痛針、打石膏、學用柺杖、學行等,最後回到家中,想拿起隻水杯卻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那種酸溜溜的感受,湧上來,低頭望著地上散開的玻璃碎、一大灘水,還要麻煩別人來幫你執手尾,自己都覺得好唔好意思,想到未來都開始好唔開心!

由於腳上加了一個石膏,行動好唔方便,為了不想再壓傷它,要多些卧床休息,很多平日輕而易舉的動作,都要分多次才完成,對於平日慣於高效率工作的人,需要你突然之間慢下來,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好大的挑戰。

「那受傷的地方」是沒有傷痕的,它是隱藏的,是內在的,是緊貼心臟的。點解? 在受傷的一剎那間,我「聽見」腳踝位置的韌帶被撕裂的聲音,像早年打籃球比賽時曾聽過的,感覺上今次的「聲音」有點兒不一樣。不過,反應都是一樣「今次死梗!」

在急症室,我細心聆聽醫生給我講解那張X光照片,他解釋到「那受傷的地方」是骨裂。我終於明白,今次「聽見」的聲音不是同一把「聲音」,原來是另一個受傷的地方的聲音。在繁忙的急症室內,偶然會默想:「我在人生旅途中,正在學習甚麼?」

「那受傷的地方」是不能分享給人看見的,它被一個堅硬的石膏包裹住,外人看不見它,我也看不見它,然而,那小小的裂縫卻佔據著我大部份的心靈世界。它不斷提醒我要吃止痛藥,我不停叫自己「唔好吃」,「唔好吃」因為會傷害我的腎臟。只容許讓自己入睡才去吃,好不願意下,才吃過三、四次止痛藥,那掙扎多麼令人折騰。今天在傳播媒體中充斥著各樣的「健康代表成功,病患當成失敗」的資訊。彷彿把身體各處的大小問題,由眼袋、皺紋、頭髮,以至重病、垂危,甚至衰老,都看作是失敗的,不當成是自然規律的,令我們不願意面對自身的脆弱、承認需要上帝的事實。

在急症室內的默想又再次浮上來:「我在人生旅途中,正在學習甚麼?」

親愛的天父上帝,祢是何等信實的,在祢所賜的應許上,無一不對現;

親愛的主耶穌,祢在客西馬尼園的痛苦和分離前的同在中,建立我堅強信念;

親愛的主聖靈,祢是如此寶貴,請在我困惑時賜我平安,在我前進時賜我力量。

「我們最寶貴的朋友往往不是那些提供建議、方法、療法的人,而是選擇      分擔我們的痛苦、用溫暖的手輕撫我們傷口的人。」 盧雲 (Henri Nouwen)1

———-
[1] 沙倫.達迪斯,《帶著愛上路 – 給生命最後一份禮物的40個默想》,香港:基道出版,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