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樂部簡介
聖樂部簡史
正名:
合一堂位於般咸道的教堂於1926年建成,取名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然而,直至第一所分堂在1957年於九龍巴富街建成,合一堂香港堂的稱號才正式確立。
成立:
合一堂雖竣工於1926年,但按王誌信弟兄的《道濟會堂史》記載,早於1903年,合一堂前身道濟會堂的王寵光長老已開始集合少年男女每週定時研經和練詩,他又義務教授少年彈琴伴奏,以協助教會的崇拜,此為教會詩班的正式成立,時稱道濟會堂詩班。
按林遂心執事於1986年撰寫的《百年大事的開端》一文,可知於1924年10月舉行合一堂奠基禮時仍由道濟會堂詩班負責獻唱,然而,在1926年10月的合一堂開幕禮時已由合一堂詩班(時稱合一堂歌唱團)負責,所以道濟會堂詩班應為現有詩班的前身,合一堂香港堂詩班實始於1903年。
根據「合一堂開幕秩序一覽」(1926年10月9日)及「新執事行授職禮秩序」(1926年11月14日),合一堂歌唱團負責的程序分別為「四音新譜」及「四音合唱」,得知當時詩班已藉四部合唱的方式為會眾獻上讚美的祭。
早期:
按《百年大事的開端》一文對張祝齡牧師的描述:「張牧師有五得 ….. 唱得(音樂)— 為男低音台柱,..…」無怪乎合一堂的聖樂事工在張牧師的牧養下得以長足發展。從1930至1960年間,合一堂詩班先有馮顯章及陳本立兩位弟兄協助建立,後有陳鴻恩弟兄、歐顯民執事和楊允田弟兄幾位指揮的忠心帶領,而得以茁壯成長。
當年詩班以家庭成員全家參與為主,就如前部長曹繼業夫婦及其兒子、楊允田夫婦及其子女、楊弟兄的弟妹及子女等,時至今天他們仍有家庭成員參與事奉,其美好見證如利未族的終生事奉成詩班佳話。
成熟期:
至七、八十年代,在前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社長及香港聖樂團指揮、已故黃永熙博士的指導下,詩班班員的歌唱水平大幅提升,除每主日獻唱外,黃博士每年都會選唱一首經典的神曲,目的除了在特別節期中激勵會眾的屬靈生命外,也教導會眾多認識觸動心靈的聖樂,詩班曾獻唱的曲目不勝枚舉,就如韓德爾的「彌賽亞神曲」、韋華弟的「榮耀頌」(這兩首聖樂作品更多次以管弦樂伴奏獻唱)、貝多芬的「橄欖山」、史坦拿的「十架犧牲」及莫扎特的「十二彌撒曲」等,而教會在慶祝建堂60週年時獻唱孟德爾頌的「讚美頌歌」,能讓會眾從心底獻上讚頌。黃博士雖只擔任詩班的客席指揮,但從每一位班員都暱稱他「師傅」,我們得知他與班員建立了緊密的關係。
從早期至成熟期,自1949年開始,張雲槎執事便擔任詩班的司琴和崇拜時的電琴師,他超過40年默默的服事是今天我們後輩學習的典範。
另早於六零年代,教會的曹王嫣然姊妹有見傳承的重要,因此她組織了少年詩班,於特別日子參與獻唱,可惜在姊妹舉家移民澳洲、及一眾少年成長後,事工便因後繼無人而暫停。
1990年至今的三十年:
九七年前後的移民潮,令不少家庭遠走他鄉,其中亦包括班員中好幾個核心家庭,但在前人的努力耕耘下,詩班美好的傳統仍能保存下來。其時,有張詩聖弟兄和陳偉迪姊妹在此艱難時期帶領詩班,張弟兄更與曹志雄弟兄為詩班引入不少近代的聖樂作品,讓詩班在獻唱方面有更豐冨的選擇。
2005年,李鳳儀姊妹從九龍城浸信會轉會合一堂香港堂,詩班在她的參與下有良好的發展,2007年她聯同梁家欣姊妹和關翰章弟兄重建少年詩班,又於2009年開設手鐘隊,讓教會的聖樂事奉更呈多元化,2010年的聖誕前夕燭光崇拜,她與夫婿發動教會的青年人組成管弦樂團為崇拜伴奏,亦因此促成了教會器樂小組的成立。雖然,李鳳儀姊妹於2011年應張美萍師母呼召回歸母會,但上主的供應未有一刻停止,從2011到2020這近十年間 ,上主興起了多位年青的部長和指揮,帶領聖樂部繼續成長,又感動不少年青的班員加入事奉行列,藉著獻唱和獻奏,與會眾同感一靈讚美主。
願讀者在閱讀此《合一堂香港堂聖樂部簡史》後,將榮耀單單歸與三一神。
Soli Deo Gloria
姚世明執事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