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手記(26/11)

謝恩節隨想李敏慧宣教師

上主日是謝恩節主日,而謝恩節或俗稱的感恩節是來自美國,現在法定的感恩節是11月第四個星期四。回顧謝恩節的歷史,一般都是以英國清教徒因被國家教會的逼迫而冒險遷移至美國新生活,及後得美國原住民幫助得以渡過移居生活的各種難關,因而在收割之時以豐富的筵席作為感謝上帝及原住民的日子。當看到這段歷史及其後相關的發展,筆者有三方面的感想與反思,以下逐一分享。

首先,筆者想起的是過去數年離港移居的人。謝恩節當年的清教徒到達美國時,因為未適應當地的氣候及環境,因此當中一半人捱不過冬季及風土傳染病便離逝。亦是當地原住民的幫助下才能掌當地的謀生之道,得以收割。當然,在資訊充裕、醫療及環境的資源有效觸及之下,現今的人要移居的生存率無疑是大大增加,然而在新環境、氣候、語言、文化等方面的適應乃是移居人士的挑戰,假如能在當地遇上友善的本地人協助或支援,仍舊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事!如弟兄姊妹想起身邊亦有剛移居海外的親朋,也值得多多聯絡關顧,陪伴他們渡過這段適應期。

另外,謝恩節亦令筆者想起近年發生的戰爭。由於謝恩節的源起來自一群人從移居而與當地人建立友誼的歷史,但其實當時已有不同的歐洲帝國探索及開發美洲大陸,往後與原住民展開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並不如流傳所說一般溫馨和諧的故事。是至今日,美國仍然面對不同種族對歷史的各自解讀所造成的不和與衝突,以尊重不同的民族來達至和平。例如部份的城巿將「哥倫布日」這個象徵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紀念日改為「原住民日」,藉此承認殖民歷史對原住民族所帶來的傷害,並提升大眾對種族和平的意識。不同民族在地區中的角力仍然繼續,歷史不斷重演,看似無望的日子中只能祈盼當中有人願汲取歷史的教訓,願作和平之子,將傷害減至最少。

最後,謝恩節令筆者想到消費主義對社會的影響。當年起初由慶祝收割而設的筵席,令今日很多人將慶祝謝恩節的焦點放在當天的晚餐中,造成暴飲暴食之日的印象。加上謝恩節後一天是「黑色星期五」,不同的商戶都提供傾銷的優惠,往往成為民眾更為期待的一天,因為是可以瘋狂購物的一天。雖然「黑色星期天」與謝恩節不同,日子的來源並沒有甚麼宗教上的原因,但現今這兩個日子卻成為歌頌消費主義的日子。香港同樣是受消費主義深深影響的城巿,或許值得以「西雅圖宣言」作為我們的反思,這宣言是由一位原住民的酋長被歐洲人提出購買土地時所發表一段宣言,節錄如下「你們怎麼能買賣天空?你們怎麼能擁有雨和風?…我們相信︰所有的生命互相關連,就像我們流著共同的血液。不是我們織出生命的網,我們只是其中的一條線。我們對生命之網所做的一切,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土地賣給你們,請像我們一樣好好照顧它。用心珍藏這土地的記憶,使它永不褪色。為你們的子子孫孫保守這土地、空氣和河流,請像我們一樣好好愛它。」如今原住民與歐裔白人,甚至更多不同民族的人分享了土地,但消費主義卻成為蠶食人心、破壞土地的主要成因。但願今天身處地小人多的香港,我們也看到土地及環境對人類的重要、看到人在造物主的心意下應如何做個好管家,負責任地消費,為下一代的緣故好好保守、愛護一切大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