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手記(16/10)

本港牧者精神健康素養調查有感李敏慧宣教師

最近閱讀了一篇有關本港牧者精神健康素養調查的報道,指出本地牧者的精神健康素養(亦即「對心理疾病相關的識別能力,認知能力及態度,以及綜合運用心理健康的知識去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的能力」)不足。因近年香港社會的變遷,得創傷後壓力症及重度至中度抑鬱者大幅增加,精神健康問題已是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從以上調查所見,教會對精神健康的認知仍有待加強。

回想過去,筆者自學生時期已認識一些朋友是精神病康復者或是潛在的心理疾病患者,不論在教會中還是在其他生活圈子亦有。更難忘的一次是,親身見證一位朋友出現思覺失調的症狀,要陪同到大學的心理健康中心即時作精神健康急救。筆者當年也曾想過「是精神病患者增加了?還是只有我特別遇上較多呢?」,現在來說,答案似乎兩者皆是。前者相信大家從各種調查報告,或是單靠觀察公共地方也可以略有所見。至於後者,筆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基督信仰的包容性,相處上的確會令精神病患者更易感受到被接納。相信不單只筆者,亦有弟兄姊妹曾遇到患有心理疾病的新朋友,或遇到朋友在患病的臨界點。若對這些心理疾病缺乏認識及洽當的態度,可能對他們造成一些無形的傷害。

然而,教會群體應如何幫助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呢?從文首談及之調查來看,似乎仍有待教會正視。假如教會只是把他們的疾病或情緒需要看為單純的罪惡問題,或是信與不信之別,或是只管灌輸信仰的知識、單單關注對方是否信靠上帝,這對心理疾病患者都是不太合適的關顧方式。

筆者也曾經歷情緒很低落的日子,輔導員認為情況再差點就可算是抑鬱症患者。感恩當年及時面對,透過與專業的輔導員面談跟進,了解過往成長及教育如何忽略對情緒的接納,重新學習認識情緒及如何接納情緒,才能看到精神與情緒健康的重要性。因著過去與朋友及親身的經歷才體會到,教會要成為一個能讓人有空間表達情感的地方,並把情緒看為了解對方想法的途徑,以聆聽為首、同埋為重的態度來溝通,讓他們在群體中經驗上主的接納,才是與人同行的有效方式。

尤幸教會在暑假期間請到香港仔坊會之社工教授「長者精神健康培訓課程」,想必參加者獲益良多,亦讓教會群體對心理疾病的識別與認知能力大有提升。但願教會也正視社會上不少人有精神健康危機的事實,能成為一間精神健康友善的教會,好叫我們整全地踐行愛神及愛人如己的大誡命。,誠心所願!

2022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