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手記(7/7)

以感恩的心來事奉盧娟芬宣教師

馬太福音20:1-16所記載有關主耶穌跟門徒講述的比喻,是四福音中獨有的。聖經作者馬太似乎刻意不記錄當時會眾的反應,並著意把這個葡萄園的比喻安插在「在前的在後、在後的在前」和「在後的在前、在前的在後」這兩個片語中間,似乎是為了打破讀者一貫的思維模式,讓聽見的人能作出選擇。

事實上,19:16-30記載了一個人來見耶穌,向祂請教天國的事;門徒也因而對得救的資格感到好奇。於是耶穌就用比喻向他們解釋天國的事。有趣的是,比喻本來是幫助聽眾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天國概念,可是對今天作為讀者的我們來說,卻仍然對天國存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而這正正也是比喻微妙之處。

筆者相信馬太要用這個比喻來表達上帝的慷慨,因為這個比喻的內容提及葡萄園的主人願意接納任何人來參與工作,即使需要增加成本,或是工人的質素不高,只要有工人願意加入,主人都會給予機會,更給予他們相同的報酬。這充分反映這位主人是一位信守承諾、有容乃大的老闆,因為他沒有忽視能力不足的人。可是這樣的做法卻會引起部分人的不滿,按人的想法,沒有計算工時長短卻給予同工同酬是不公平的做法,他們沒想到工時短的人極可能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所以沒有僱主願意聘用他們。是的,天國跟人間的制度不一樣,天國的主人就是喜歡人人都有份加入祂的工作,經歷祂的美善和恩典。主耶穌就是如此顛覆人間的想法,給讀者機會作出有智慧的選擇。祂希望人人都能得著救恩,而且渴望看見人們願意以感恩的心來事奉祂。

感謝上帝帶領我來到合一堂,見證弟兄姊妹的投入和熱心,也見證教會對社群的慷慨,深信我們所相信的那位滿有恩典的上帝,必會向教會繼續施恩,彰顯祂的美善,吸引更多人來跟隨祂。

(圖解:於去年參觀德國柏林博物館時拍攝;這四個木雕代表著四位福音使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並展現它們對天國信息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