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手記(16/4)

生死有時,哀慟有時李敏慧宣教師

由三月尾開始,街上和媒體中不時就看到著名藝人離世二十週年的記念宣傳或回顧文章,及至清明節也陸續回復掃墓的習俗,加上記念耶穌基督的受苦復活,實在是一個很難不令人思考死亡的一段日子。

近年華人社會也從對死亡的忌諱中逐漸開放,願意開放來討論有關生死的話題。有不少有心人士推動「生死教育」是其中一個原因,透過講座及活動幫助人思考生死背後各種生命價值及人生意義的課題,也幫助人正面看待晚年。

相比之下,教會因著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對生死能有更正面的看待,但吊詭的是,對於未信主親友的離世有時卻會有莫名的忐忑。或許是不捨、可惜或遺憾等等,想到逝者的將來充滿不確定的複雜情緒。

筆者有一位獨居親友在疫情期間在內地的居所過身,當聽到消息時,當刻筆者也有上述那莫名的忐忑,因為想起過去曾向她分享福音的情境,那時她亦未有正面的回應。雖然事隔兩年好像放下了,但到近日親人忙於處理因疫情而停滯的生後事,便再浮起。雖然事實上我們相信在那位掌管萬有者、那能使人從死裏復活的大能者會有其最合宜的安排,但我們還需要情感上的疏導以致能從心認同這事實。因此,原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面對生死時的情緒。

根據《情緒有益》一書,當面對因死亡所帶來的哀傷,起初可能會「否認」這種失去的感覺,或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地過慣常的生活。過後亦可能因無法扭轉事實而感到憤怒,或是開始接受現實,面對失去而感到悲傷。這都是正常的過程,亦實在需要給予時間和空間來讓情緒宣洩出來,直到可以跟那段關係好好道別,餘下的只是懷念而不是留戀。可能這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也會消耗一定的心神,但哀傷正反映我們與逝者的關係密切或是對方深摯的愛,是曾經愛過的證據。書裏面也建議了一個小習作,就是寫一封信給所失去的人或寵物或物件,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意,然後與對方正式說再見道別,並分享自己對未來日子的決定和計劃。

的確,我們有復活的盼望,因此可以有大喜樂,靠著主,憑著信在世上面對試煉。但正因我們曾用心去愛,所以才會為所愛的離去而哀傷。因此我們更應好好給自己空間作哀悼,接納自己的情緒,好讓自己的情緒得抒發而令心靈得平安,互勉之。

202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