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話隨筆李敏慧宣教師
隨著口罩令解除,社會逐漸復常,但有趣的是從法令解除後頭一週所見,戴口罩的仍然為多數。香港研究協會的民意調查指出,巿民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減少病毒傳播佔48%是可理解的,但值得留意的是有31%表示因為比較有安全感和12%表示因為習慣而繼續戴口罩。筆者認為這調查結果也可能給教會面對復常帶來一點啟發。
首先,對於安全感的理解,可能是出於健康風險所需要的安全感,亦可能是社交上或是關乎自我形象的安全感,例如有些人認為戴口罩可免卻一些表情管理及言語交流的煩惱,又或是因為「戴口罩更漂亮」這想法而相反害怕除下口罩後就被人發現其貌不揚。教會作為一個重視人際關係交流的群體,在當下思考如何幫助人重投社交生活,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實是重要一環。另外,就是關於習慣的問題,除了習慣戴口罩,網上崇拜或網上團契靈修等生活也可能已成為習慣。就算教會不再提供網上直播,似乎也難以一時改變。如果在這些已經習慣不再從實體中經驗信仰及實踐信仰的生活,無礙也挑戰著教會的創意及變通,如何在實體及網絡的空間實踐牧養和同行。
主耶穌昔日主動打破神與人之間的隔閡,道成肉身與世人同行。他對人的愛正正透過面對面的接觸、對話和具體的服侍來顯明。這點也同樣可以回應近期對於「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會否取代XXX」的議題。
因著上年尾出現免費的AI聊天機械人程式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有弟兄姊妹用這程式測試詢問信仰話題及邀請就某類信仰話題創作一篇講章時,發現部份回應確是言之有物,也可能從字眼上提升了不少可信度,令不少人討論AI是否終會取代教會及教牧的角色。當然,ChatGPT回應的終究只是文字,是沒有語氣、沒有肢體動作等非言語的表達,都令這溝通變得不像人與人溝通的完整。此外,它作的回應完全是按使用者的要求,雖然這樣就能保證所講的、所說的不會離題,但同時也反映它未能像人一般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就是導致發出題問的可能原因。加上剛才所說,主耶穌基督所作的榜樣除了對話中展現對人的了解,更藉親身的接觸和服侍以表達對人的接納,這也是暫時AI所未能取代教會的原因。
然而,AI也啟發了教會值得反省的地方:第一是AI設定了不斷學習的本質,無論從輸入的資料庫或從使用者的回饋中學習。教會作為基督的肢體又有沒有持續學習的習慣,吸收不同人的想法繼而將所學的實踐在信仰生活中以結出屬靈的果子?還是被生活及工作的勞伇而忘記主動的學習、反思和成長?第二是AI終究是人類所創作,但我們是上主的創造,是有軀體的存有,那我們有沒有善用上主給我們的全人來榮耀祂,好讓這個逐漸習慣疏離、對社交感到焦慮的世代能經驗道成肉身的愛與同在呢?願聖靈幫助我們敏銳這世代的需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擺脫世界種種新事所帶來的不安,成為流通的管子,將上主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與人分享,誠心所願。
202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