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手記(7/8)

逃避不可恥 但面對亦有用李敏慧宣教師

筆者在上主日的晚上觀賞了一個由基督徒大專生所創作的演出,透過詩歌與話劇,講述一個年輕人習慣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問題的狀態,如何從信仰群體中被鼓勵,得以因向上主承認自己的軟弱,而開始有力面對問題。

這表演深深觸動我,不單是感恩這表演經過第五波疫情及大學政策的改變等重重波折後最終仍能順利演出,更因這故事看似是年輕人的故事,卻也可以是很多信徒,不論年紀也曾面對過的、仍在經歷中或經歷過的故事。

有關以逃避或繞過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有些人說這是普遍東方人的傾向,相反西方人則傾向直接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這無疑是將某文化或種族作定型(stereotype)的說法,其實不可能同一個地方的人只會以一種方式面對問題,而是不同人面對不同的問題也有其不同的處理方式。

然而,就處理方式的好壞而言,有些人會認為解決問題總比避過問題好,因為若問題仍在,這一次或許能避開,下一次或許避不過。也有些人認為避過問題比解決問題好,可能因為問題不是自己能解決,而且要花的時間、資源或風險亦高。以上兩種面對問題的態度,筆者恕未能在此一一對比,但相信讀者也能看出,沒有絕對一種方法是永遠可取,而是需要按處境而定。

但當論及人與上帝的關係,終究是不能逃避。就如今主日的福音經課所說,耶穌基督要像主人從筵席上回來,就看到僕人的狀況,知道他們是否警醒。也如另一段記載在希伯來書的經課所說「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上帝話造成的」(來11:3上),人是屬上帝的創造之一,故終必要面對我們的創造主。既然如此,我們選擇逃避還是解決問題比較好呢?舊約經課中所提到亞伯蘭的故事,正是一個好例子。當耶和華在異象中對亞伯蘭說話,亞伯蘭不迴避自己未有後嗣生子的問題,這也可能是阻礙他與上主關係的問題,他就直接向耶和華陳述,「你沒有給我兒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後嗣。」(創15:3)。這看似埋怨又似無奈接受的話,沒有因此被耶和華看為冒犯,耶和華更應許他「這人必不成為你的後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為你的後嗣。」(創15:4)。最後這段以「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15:6)作結,。就是當亞伯蘭願意面對問題,將問題呈向上主,並相信上主的話時,得以此為義。

我們在現今社會中、教會中及生活上,固然仍有不少問題,但願我們在各自的處境上,願意警醒,隨時向主傾訴,並以信心跟隨聖靈的引導,按其旨意而行,蒙主喜悅。

2022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