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手記(24/4)

大使命在近代差傳運動的地位馬惠芬宣教師

「若將近代差傳運動與初期教會宣教事工兩者的神學基礎加以比較,我們會發現兩處極其明顯不同的地方。第一,在過去一百五十年的近代差傳運動,幾乎完全靠賴主的大使命來推動;但初期教會的宣教事工明顯不是建立在大使命上。第二,近一百五十年來的宣教神學,並不看重五旬節聖靈降臨對教會普世宣教的重要。然而,在使徒行傳裡,五旬節不單開啟了初期教會宣教見證之門,更規範了整個宣教事工的擴展。因此,近代對大使命和聖靈降臨的看法,與第一代基督徒的宣教神學剛好相反。這兩點相異之處,極為重要,值得留意。」[1]

本文的題目是來自《聖靈降臨與差傳》的第一章,除了書名吸引之外,裡面的分題都很吸引我。作者Harry Boer薄華在第一章的開場白,一方面與香港堂的靈修方向吻合,又切合本人在差傳部的事奉和學習。這樣,21世紀的教會要考慮從過去的傳統方向中,逐漸在真理聖靈的帶領下步向更新改變。

同樣地,當我回想2021年的差傳年會何湛亮牧師的講道,主題「擁抱差傳–PNO」也感受到天父的美好旨意。當日何牧師以「P疫後、N新常態、O宣機」的三個現象和實況,重整我們的差傳視野,並提出在「傳統的宣教模式」之外,原來在上帝的心意中,還可以強調多一個「PNO宣教模式」,並提到四方面的更新。第一:在信念上提到「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信徒都是「被差者」為主作美好的見證,以「城市宣教士」身份活出信仰;第二:差會事工會呈現多元化的更新;第三:差傳委員會為「城市教會」定位並為跨文化宣教的做裝備,與不同的持份者為「使命聯盟」CONNECT IN MISSION;第四:教會持守「宣教使命」為整體被差出去預備。這個模式轉範並不是叫我們放棄傳統模式,乃是要兼容並蓄,讓每一代的信徒都向聖靈所啟示的開放並作出回應。

正如傅士德在其《屬靈傳統禮讚》提出「六個屬靈傳統」,包括靜觀(禱告的生命)、聖潔(美德的生命)、靈恩(靈力的生命)、社會公義(憐憫的生命)、福音(以道為中心的生命)和道成肉身(聖禮性的生命)。[2]每一個屬靈傳統都能讓讀者在屬靈生命上有深切的反省,在生活上體驗箇中之可能。作者在書中明示:「各信仰傳統大河—靜觀、聖潔、靈恩、社會公義、福音、道成肉身—正在匯流成一道聖靈的大能運動。」願主帶領香港堂的靈修主題,有美好的學習並穩健中成長。

[1] 《聖靈降臨與差傳》.作者薄華Harry R. Boer.譯者朱昌錂.香港差傳事工聯會.1996年版。頁11。

[2] 《屬靈傳統禮讚》.作者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譯者袁達志.天道書樓.2001年出版。

 

2022年4月24日